
10月19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在杭州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行。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国家文物局考古司,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
九派新闻了解到,论坛旨在分享世界各地区城址考古的成果,探讨大遗址保护中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设、数字化保护及活态传承,促进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相融共生。论坛主题研讨主要围绕“城址考古”和“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调发展”两大主题进行。
该分论坛与会者约80人,国家文物局考古司、浙江省文物局、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等十个国家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欧洲文物保护与修复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相关领域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1】中外嘉宾分享世界各地城址考古成果
“城址考古”主题研讨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佟薇主持,下半场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孙波主持。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润垦带来了今年江苏省无锡斗山遗址的发掘情况及马家浜文化城址勘探发掘成果。他表示,马家浜文化城址目前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城址,其筑城理念,为理解良渚古城遗址的建筑构造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历史依据,也为探索区域文明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材料。
展开剩余77%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润垦发言。图/主办方提供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分享了良渚古城反山王陵的考古新发现。在解释反山的最新发现的重要意义时,王宁远表示:“考古队通过水利系统的快速调查法,发现反山坐落于与水利系统相连的一条南北向土垄上,说明古城功能区与水利设施的结构联系,进一步证实了水利系统与良渚古城是统一规划与设计的超级工程;反山院墙以及东部建筑遗迹的发现,突破反山作为单纯土墩墓地的传统认识,可能代表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端;反山附近成组院落的发现,为良渚古城贵族社会组织和人群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发言。图/主办方提供
除此之外,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带来的考古成果对探源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分享的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证明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不光在长江下游有坚实证据,在黄土高原地区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海涛对二里头文化研究进行汇报则为与会嘉宾们带来了理解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的关键切入点。
【2】海内外学者交流“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调发展”议题
“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调发展”主题研讨也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主持,下半场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井中伟主持。
来自国内外的14位专家学者对中国良渚遗址、盘龙城遗址、殷墟遗址、大明宫遗址、蜀道,英国巨石阵,墨西哥奇琴伊察等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及遗址对当地城乡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其中,杭州市余杭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吴伟强阐述了良渚遗址通过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发展协同的“余杭实践”,将五千年文明圣地转化为城乡融合典范、科创前沿高地与文明互鉴平台的经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所长郑万泉分享了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及其阶段性成果,解析如何通过文物主题游径的形式,助力蜀道的保护展示利用及文旅深度融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以良渚遗址与新疆佛寺遗址为例,分享了大遗址保护与赋能城乡发展方面的实践与启示,他认为未来应因地制宜地强化大遗址在坚定文化自信、城乡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文明对话中的积极作用,为全球大遗址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杭州市余杭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吴伟强发言。图/主办方提供
剑桥大学考古学系考古学与遗产学副教授、剑桥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莉莉安娜·达努塔·雅妮克(Liliana Danuta Janik)以巨石阵及周边文化遗产的功能、价值及保护利用做法为例,探讨了遗产活态阐释与公众参与的有效路径;墨西哥奇琴伊察遗址管理局局长玛丽亚·瓜达卢佩·埃斯皮诺萨·罗德里格斯(Maria Guadalupe Espinosa Rodriguez)从大遗址综合管理的角度,分享了玛雅文明墨西哥奇琴伊察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做法及综合性管理方针,以及大遗址与社区参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协同发展;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院考古与遗产部研究员阿列克谢·科瓦列夫(Aleksei Kovalev)认为完善的法律框架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保存考古遗址的关键,呼吁丝绸之路国家共同构建完善的遗产保护法治体系等。
最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教授姜波作会议总结。他指出,遗产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是文明交流的纽带,也是塑造未来的力量,作为世界遗产地的良渚,已成为考古研究和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平台。
姜波总结,今天的主旨发言按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考古成果解读古代中国文明化进程方面,斗山、良渚、南佐、石家河、二里头、三星堆的最新考古成果,为解读中国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材料、新视角和新范式;二是世界遗产地的价值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学者聚焦气候变化语境下遗产保护利用、大遗址赋能城乡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三是考古遗址博物馆与公众教育方面,殷墟、盘龙城、大明宫、昆卡博物馆等很好地发挥了公众教育作用;四是新的考古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古病理学、女性哺乳、南岛语族的扩散与稻作文明的研究等,都对我们未来的考古工作有新的启发。
九派新闻记者 孙沁怡
编辑 武菲菲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发布于:湖北省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